学科科研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科科研>>学科简介>>正文

统计学一级学科“十四五”发展与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

1.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学科规范运行和稳健发展。力争到2025年,将本学科建成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合理的学科队伍结构、具有一定的区域辐射力的影响力的统计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结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学科影响力。到2025年,培养2名以上在国际和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者;至少1个学科团队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学科团队;至少有1个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将统计学科建设成为天津市一流学科;

3.到2025年年,年均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人数稳定在35人,在校研究生人数稳定有100人左右。不断优化研究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4.充分发挥统计学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作用,以数据科学的理论研究为切入点,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中一点,持续发力,力争到2025年,使本学科在理论或应用的某一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建设内容

为使统计学科实现预定的建设目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提升统计学科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1. 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建设

紧跟学科前沿,瞄准学科发展趋势,建立以下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 数理统计

(2) 金融统计与保险精算

(3) 智能数据分析

在三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用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的平台,力争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大数据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方向。

2.学科队伍建设

(1)充分利用学校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引进优秀博士,着力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的年龄、学历、知识和学缘结构,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高水平学科队伍;

(2)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促进国际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3)每年派出教师到数据行业进行调研和交流,提高学科与行业部门的融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扩大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在政府部门、实业界遴选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本学科点的兼职教授(教师)或学术团队的成员,以及研究生校外导师;

(5)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优化和提升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实力。

3.学科平台建设

(1)建设4个学科平台,即数理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金融与保险科技应用研究中心、数智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科普思政研究中心;

(2)继续推进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筹划与相关企业共建研究院,寻求在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4.科学研究水平提升

(1)五年内,继续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工作,力争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新增“三大基金”项目2-3项,新增其他省部级课题3-5项;

(2)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实现“三个突破”:即在学科顶级期刊发表原创性成果零的突破;优秀科研成果获奖零的突破;举办有影响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或国际学术会议零的突破;

(3)不断加强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经常性邀请行业专家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鼓励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访学、开展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5.研究生教育

(1)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导师规模,力争到2025年,学术硕士导师达到20名,专业硕士导师达到25名,校外导师数量突破30名;

(2)稳定研究生培养规模,未来5年,学术硕士年招生规模保持在15人左右;专业硕士年招生规模保持在20人左右,年均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人数稳定在35人,在校研究生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

(3)五年内,力争实现天津市优秀硕士论文零的突破;力争实现在读硕士每年有2人以上进入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目标;

(4)到2025年,依托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积极争取条件,力争建设联合培养博士点。

(5)推进研究生教学资源建设,力争到2025年,编著专业教材4部,完成教学案例15项。

6.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提升

(1)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统计部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主营数据业务的公司,相关研究机构,国内外重点大学统计学科的联系,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校、政、企合作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服务天津市及京津冀经济发展。

(2)继续做好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统计业务培训、数据分析技能培训、政策建议、横向科研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范围。

关闭